你的體質適合喝什么粥?冬令養(yǎng)生這樣做就對了!
冬季是最適合進補的季節(jié),很多注重養(yǎng)生的人會在冬季格外注意調養(yǎng)。那么冬季養(yǎng)生到底該怎么吃?重點應該保護哪些臟器呢?
養(yǎng)身常食五色粥
粥在世界各國都是比較受歡迎的飲食,但是在中國,粥卻被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。清代著名醫(yī)學家王士雄在其所著的著名中醫(yī)食療養(yǎng)生著作《隨息居飲食譜》里面稱“粥飲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”。
明代醫(yī)家李時珍曾在《本草綱目》中介紹藥粥種類多達62種。特別是在冬季,熱騰騰的粥品更是人們的喜愛之物。根據(jù)體質的不同,飲用不同的粥,能達到冬令進補的效果。
氣虛體質·大棗桂圓粥
桂圓味甘性溫,能補心脾,益氣血,健脾胃。大棗味甘性溫,能補中益氣,養(yǎng)血安神。
常見表現(xiàn):
容易呼吸短促,接不上氣;
喜歡安靜,不喜歡說話,說話聲音低弱,
容易感冒,常出虛汗,感到疲乏無力。
陽虛體質·鮮蝦粥
蝦味甘性溫,能補腎壯陽,鮮蝦粥不僅味道極鮮美,而且還能溫腎暖身。
常見表現(xiàn):
總是手腳發(fā)涼,胃脘部總是伯冷,
衣服比別人穿得多,
耐受不了冬天的寒冷,
夏天耐受不了空調房間的冷氣;
吃(喝)涼的東西總會感到不舒服,
容易大便稀溏,小便顏色清,量多。
陰虛體質·排骨芥菜粥
豬排骨滋陰潤燥,芥菜也能明耳目,加之粥本來就潤,陰虛質要常喝粥。
常見表現(xiàn):
感覺身體、臉上發(fā)熱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熱,
皮膚干燥,經常會手腳心發(fā)熱,
面頰潮紅或偏紅,常感到眼睛干澀,
口干咽燥,容易失眠,經常大便干結。
氣郁體質·黃花木耳粥
黃花菜,有解郁的功用,木耳活血,海米天然的咸味入腎。氣郁質煮來吃可舒緩心緒。
常見表現(xiàn):
常感到悶悶不樂、情緒低沉,易緊張、
焦慮不安,多愁善感或容易受到驚嚇,
乳房及兩脅部有脹痛,常有胸悶感,
經常無緣無故嘆氣,容易心慌、心跳快,
喉部常有堵塞感或異物感,容易失眠。
痰濕體質·腐皮白果粥
白果味甘、苦、澀,性平,生食有毒。能斂肺定喘,化痰。味道清香,口感爽滑。
常見表現(xiàn):
出汗多而黏膩,手足心潮濕多汗,
常感到肢體酸困沉重、不輕松,面部常油,
嘴里常有黏黏的或甜膩的感覺,平時痰多。
濕熱體質·紅豆粥
濕熱質不適合吃肉,喝清淡點的紅豆粥吧!紅豆是祛濕佳品,用它煮粥再合適不過了。
常見表現(xiàn):
面部和鼻尖油光發(fā)亮,易生粉刺、瘡癤,
常感到口苦、口臭或嘴里有異味,
大便黏滯不爽,小便有發(fā)熱感,尿色發(fā)黃。
血痰體質·山楂大棗粥
山楂行氣活血,破結,血瘀質適合常吃山楂煮的粥,再加上暖身的大棗,更養(yǎng)顏色。
常見表現(xiàn):
常在不知不覺中出現(xiàn)紫瘀斑(皮下出血),
皮膚干燥、粗糙,常常出現(xiàn)疼痛,
面色晦暗或有色素沉著、黃褐色斑塊,
眼眶經常黯黑,眼睛經常有紅絲(充血),
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。
特稟體質·烏雞粥
特稟質往往正氣不足,適合滋補的烏雞來固本培元。
常見表現(xiàn):
很典型的過敏體質,
即使不是感冒也經常鼻塞、打噴嚏等,
容易患哮喘,易對藥物、食物、氣味、
花粉、季節(jié)過敏,皮膚容易起蕁麻疹,
常因過敏出現(xiàn)紫紅色瘀點、瘀斑,
皮膚一抓就紅,并出現(xiàn)抓痕。
平和體質·腐皮白果粥
平和體質是最走運的體質,想吃什么就吃什么。吃嘛嘛香,身體倍兒棒!放心大膽地去吃吧!
常見表現(xiàn):
面色、膚色潤澤,頭發(fā)稠密有光澤,
目光有神,鼻色明闊,嗅覺、味覺正常,
唇色紅潤,不易疲勞,精力充沛,
耐受寒熱,睡眠良好,食欲良好,大小便正常。
天寒地凍護陽養(yǎng)心是要點
冬天的這三個月,天地氣機閉合,陽氣伏藏,水寒結冰,大地凍裂,不要擾動固藏的陽氣,故而,守護陽氣為養(yǎng)生第一要義。
冬天的起居,強調人要早睡晚起,等待太陽出來后起床;其次要注意躲避寒冷,注意保暖,不要使皮膚開泄。
冬天腎水味咸,恐怕水克火造成心臟受病,所以冬天宜養(yǎng)心。宜居住密室,衣被溫暖,調理飲食,適應溫寒。不可冒受寒風,老人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,呵護心臟。
冬天陽氣在內,陰氣在外,老人多有上熱下冷的毛病,不宜過頻洗頭洗澡。早晨起床可飲醇酒一杯御寒,晚上可服用消痰、涼膈之類的藥物來平和心氣,不使熱氣上涌,日常飲食中可進食蘿卜等食性清涼之物來清除內熱,民間有所謂冬吃蘿卜等說法。少吃熱性食物,如燒烤、煎炸、肉面、餛飩之類,所以冬季養(yǎng)生既要防外寒,也要防內熱。
養(yǎng)神莫忘“藏好神”
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是大自然的規(guī)律。我國中醫(yī)學認為“天人相應”,冬至到小寒、大寒的時段,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(jié),在此期間應注意養(yǎng)生“冬藏”。冬令進補是我國民間傳統(tǒng)的養(yǎng)生方法,民諺素有“三九補一冬,來年無病痛”之說。
人的體質有陰陽寒熱之別,臟腑氣血的盛衰千差萬別,過去的疾病史也錯綜復雜,因此進補方案需因體質制宜、因病制宜。在吃補藥前先要調理好脾胃,或先吃一些“開路方”,才補得進去。
此外,還應該穩(wěn)定情緒,保持良好的心境,切忌急躁和精神抑郁。祖國醫(yī)學強調神藏于內,《黃帝內經》里說:“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;躁則消之,靜則神藏。”儒家創(chuàng)始人孔子亦早就提出:“仁者壽,大德必得其壽。”
現(xiàn)代醫(yī)學研究也證實,人在入靜后,生命活動中樞又恢復到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狀態(tài),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。社會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、思想打擊之后,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,多種疾病的發(fā)病率都有明顯增加。
社會實踐證實,經常保持思想清靜,調神養(yǎng)生,多練氣功,可以有效增強抗病能力,減少疾病的發(fā)生,有益于身心健康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
